当前位置:首页 > 游戏攻略 > 正文

毕方的记忆获取方法里那些你没注意到的小技巧,说来有点意思

参考《记忆的秘密》与认知心理学相关研究整理)

毕方记忆法里藏着几个特别接地气的小技巧,乍一看可能觉得“这也能算技巧?”,但试过就知道有多绝,比如第一个,很多人记东西喜欢在安静的环境里,比如图书馆或者自己房间,但毕方法里提到个反常识的点——故意在有点吵的地方背东西,比如咖啡馆的背景音,或者下雨天的白噪音,这种环境反而能让记忆更牢固,原理是大脑会把当前的环境信号和要记的内容打包存储,之后遇到类似环境(比如考试时教室有点吵),触发概率更高,不过别选太吵的,像工地那种分贝肯定不行,得是能让你专注但耳朵不累的声儿。

第二个小技巧更邪乎——用奇怪的身体动作辅助记忆,比如背单词“abandon”(放弃),你可以边读边做双手摊开的动作,或者假装扔东西,下次再想到这个词,身体会不自觉重复那个动作,连带把词义也拽出来,这招对抽象概念特别管用,比如记“哲学”这个词,你可以摸自己脑袋(因为“哲”和“脑袋”在中文里有点关联),摸多了连“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”都能记住,关键是动作要夸张点,别太含蓄,大脑对身体的记忆比对抽象符号敏感得多。

第三个容易被忽略的是情绪绑定法,比如你要记历史事件的年份,别硬背数字,找个和年份相关的情绪点,1840年鸦片战争”,你可以联想“1840”读起来像“一巴四零”,然后想象自己被一巴掌打醒(痛感=情绪),或者把“1840”拆成“18岁+40岁”,编个故事说“18岁的我和40岁的爸爸讨论战争”,情绪越强烈,记忆越深,哪怕故事是瞎编的,只要能触发情绪就行。

还有个小细节是复习节奏的陷阱,很多人用艾宾浩斯曲线复习,但毕方法里说“别完全按表格来”,比如你今天背了10个单词,明天复习时如果发现其中3个特别熟,那这3个可以隔三天再复习,剩下的7个按正常节奏来,这叫“动态调整”,因为大脑对不同内容的掌握速度不一样,硬套表格反而浪费精力。

最后一个特别有意思——用“错误”强化记忆,比如记“唐朝建立于618年”,你可以故意记成“619年”,然后等自己下次复习时纠正,这种“自我纠错”的过程会让大脑更重视正确信息,就像你走路时故意踩个小坑,之后会特别记住避开那个位置,不过别故意记太多错误,不然容易混淆,每次纠正1-2个就行。

这些技巧看起来都不高大上,但胜在“反常识+易操作”,比如谁想得到在咖啡馆背书能提升记忆?或者用摸脑袋的动作记哲学?但试过就知道,有时候最土的方法反而最管用。

毕方的记忆获取方法里那些你没注意到的小技巧,说来有点意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