盲人模拟游戏《World of Blind》2025年7月28日Steam发布,用听觉触摸虚拟现实!
- 游戏攻略
- 2025-09-21 04:02:40
- 2
《World of Blind》如何让健全人“看见”视障者的世界
玩《World of Blind》的头半小时,我像只被拔了羽毛的鸡——爪子乱蹬,脑袋发懵,游戏刚启动,屏幕就彻底黑了,只有耳机里灌进潮湿的风声、树叶摩擦的沙沙声,以及某种类似鹿蹄踩碎枯枝的脆响,我条件反射地狂按鼠标,以为显卡炸了,直到听见游戏提示:“用扫把感知前方障碍。”
哦对,这游戏没画面。
当“模拟”成为一种共情实验
7月28日,这款自称“盲人模拟器”的游戏登陆Steam时,评论区炸出两派声音:一派喊着“这才是游戏的社会价值”,另一派冷笑“又是个卖惨的噱头产品”,但真正上手后,你会发现它远比“模拟残疾”复杂得多——它更像一场强制性的感官重置手术,把玩家扔进完全陌生的感知维度,再逼着你用耳朵“重新出生”一次。
比如那个让我抓狂的“扫把机制”,按设定,玩家得用虚拟扫把在身前扫荡,通过声音反馈判断障碍物位置,我第一次玩时,扫把声像块破布在空气里乱蹭,根本分不清是撞到树还是踩到坑,直到某次误打误撞扫到一条小溪,水流声突然变得清亮,我才意识到:原来声音的“远近”能重塑空间感,这种设计并非独创,早在2014年的纯听觉游戏《BlindSide》里,开发者就用3D音效让玩家靠脚步声、水滴声定位逃生路线,但《World of Blind》更“狠”的地方在于,它连“视觉补偿”都剥夺了——你想开火把?可以,但火焰大小得手动调,而且照亮范围小得可怜。
视障玩家的“游戏革命”:从被排除到定义规则
游戏上线第三天,我在Steam论坛刷到一条帖子,ID叫“暮蝶本蝶”的用户怒骂:“匹配到四个健全人,我选暮蝶(游戏内角色)他们就秒退,说我‘瞎子玩什么竞技’!”这条帖子下,几百条回复吵得不可开交,有人甩出数据:中国视障群体超1700万,但专为他们设计的游戏不到20款,更讽刺的是,这款被骂“不专业”的游戏,反而成了他们最近最活跃的社交场——因为其他游戏根本不做无障碍适配。
这让我想起广州的视障工程师沈广荣,这位96年出生的开发者,从初中起就靠QQ群自学编程,2015年加入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后,他做了件更“离谱”的事:开发了一款“盲人版吃鸡游戏”,没有画面,全靠脚步声、枪声方向判断敌我位置,甚至能通过子弹落点的回声定位狙击点,他在内测群说:“健全人总以为我们需要‘简单模式’,但我们真正想要的是‘公平模式’。”
当游戏成为“无障碍实验室”
《World of Blind》的争议点恰恰在这里:它既想模拟视障体验,又不敢彻底抛弃“游戏性”,比如那个可调节的火把,被部分玩家吐槽“像给盲人配了副半透明眼镜”,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妥协或许正是必要的——就像《暗黑破坏神Ⅲ》为听力障碍玩家单独加了字幕和视觉提示,游戏的无障碍设计从来不是“还原真实”,而是“扩展可能”。
技术层面,这款游戏确实藏了些巧思,比如用鼠标滚轮切换“声源聚焦”模式时,远处的鸟鸣会突然变得尖锐,像有人在你耳边吹哨子;而近处的扫把声则会混着木头的质感,像真的在敲打树干,这种设计借鉴了听觉交互的“近空间优先”原则——我们的耳朵天生对3米内的声音更敏感,游戏通过强化这种生理特性,让玩家不自觉地形成“听觉地图”。
玩到最后,我反而羡慕起盲人玩家
通关那天,我故意关掉所有辅助功能,在完全黑暗中摸索了半小时,当终于听到“通关”的提示音时,我没感到解脱,反而有点失落——原来失去视觉后,世界会变得这么“立体”。
这让我想起某个深夜刷到的帖子:一位视障玩家说,他玩《World of Blind》时从来不开火把,“因为现实里的我,也没有Q键可以按”,这句话像根细针,扎破了所有“模拟”的泡沫,游戏或许能让我们短暂体验黑暗,但真正值得思考的,是黑暗之外的光——那些被我们忽视的、1700万人每天都在用的“生存技能”,以及他们早已玩腻的、比任何游戏都更残酷的“现实模式”。
(完)
本文由相孟于2025-09-21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aw.haoid.cn/glgl/50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