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游戏攻略 > 正文

饥饿游戏和大逃杀到底是互相借鉴,还是另有更复杂的纠葛

《饥饿游戏》和《大逃杀》的关系像两棵长在同一片土壤里的树——根纠缠着,但枝叶朝不同方向伸展,日本电影《大逃杀》1999年上映,讲一群中学生被政府扔到孤岛互相残杀;美国小说《饥饿游戏》2008年出版,设定是未来 dystopia 用真人秀控制底层,表面看都是“青少年被迫杀人”,但内核差挺远:前者是极端社会实验,后者是政治操控+娱乐至死。

饥饿游戏和大逃杀到底是互相借鉴,还是另有更复杂的纠葛

要说“借鉴”可能有点片面,作者苏珊·柯林斯公开说过受《大逃杀》启发,但更关键的是她把“生存游戏”嫁接到了反乌托邦框架里,加了阶级斗争和媒体批判,就像你抄同学作业,但改了几道题还加了自己的解题思路,最后成绩比他好,不过两者都用了“青少年被迫暴力”这个钩子,确实像互相递了根烟。

饥饿游戏和大逃杀到底是互相借鉴,还是另有更复杂的纠葛

再往深了说,这种“生存游戏”题材的流行,可能和21世纪初的全球焦虑有关,911事件后,人们对安全感的丧失、对权威的质疑,都成了这类作品的养分。《大逃杀》更像社会寓言,用极端场景解构人性;《饥饿游戏》则更像政治漫画,用娱乐化暴力影射现实,两者像硬币两面,一面是绝望,一面是反抗。

有趣的是,日本和美国的文化语境差异让同题材长出不同果实,日本电影里,学生们的挣扎带着集体主义下的个体绝望;美国小说里,主角的反抗更强调个人英雄主义,这大概就是“同题作文”写出来的不同版本——一个写社会批判,一个写成长逆袭。

最后说点题外话,这类题材的火爆其实暴露了人类的一个小癖好:越血腥越想看,越看越觉得自己能活下来,可能我们骨子里都有点“幸存者偏差”的浪漫幻想,哪怕现实里连加班都扛不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