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游戏攻略 > 正文

说到元宵节猜灯谜的起源,能不能追溯出个朝代来,听说好复杂

哎,你说这元宵节猜灯谜的起源啊?我小时候听爷爷讲故事,总觉得这事儿跟煮汤圆似的——看着简单,里头馅儿可多了,其实啊——这事儿可能比你想的还早呢?

记得去年在苏州的平江路闲逛,看见个老茶馆门口挂着红纸条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“一口咬掉牛尾巴(打一字)”,旁边几个大爷围成圈儿,有人拍大腿喊“告!”,有人摇头说“不对不对”,当时我就琢磨,这习惯得有多老啊?老到能刻进民族的骨头里?

要说具体朝代,这事儿可复杂了,有人翻《荆楚岁时记》,说南朝时候就有“以绢灯剪写诗词,时寓讥笑,及画人物,藏头隐语,及旧京诨语,戏弄行人」,但那时候的灯谜可能更像现在的街头涂鸦,带点调皮的意味,真正把灯谜和元宵节绑死的,怕要等到宋朝?

那天在图书馆翻《东京梦华录》,看到“正月十五日元宵,……灯山上彩,金碧相射,锦绣交辉”,忽然就想到,这么热闹的晚上,光看灯多没劲啊?总得找点乐子,可能哪个文人喝多了,随手在灯笼上写句诗,让路人猜,结果一传十十传百,就成习俗了?

不过唐朝也有说法,武则天时候有个叫苏味道的诗人,写“火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」,这画面里要是没几个猜谜的,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,但唐代的灯谜可能更文雅,不像现在“什么东西越洗越脏」这种接地气的。

最有趣的是,听说清朝有个叫曹雪芹的,在《红楼梦》里写元春省亲,让姐妹们写灯谜,结果黛玉的谜语“焦首朝朝还暮暮,煎心日日复年年」被说成不吉利,你看,连贵族小姐都玩这个,说明灯谜早就从街头混进了大雅之堂。

但要说真正把灯谜变成“国粹”的,可能还是明朝?那时候出过好多灯谜专著,谜史》《谜语丛钞》,连李时珍写《本草纲目》都玩梗,说“五月五日午时生,半身露在日头中」,打一中药名——半夏!这脑洞,放现在都能当段子手。

不过啊,这些朝代的说法都像煮糊的汤圆,黏糊糊分不清,可能从汉朝点灯祈福开始,到唐朝加诗,宋朝加谜,明朝加书,最后在清朝成了全民游戏,就像我们现在的网络用语,每年都有新词,但根儿还在老祖宗那儿。

去年元宵节在福州的三坊七巷,看见个阿婆坐在门槛上,手里捏着张红纸条,上面写着“白娘子喝雄黄酒(打一成语)」,她孙子在旁边跳脚:“显形!显形!”阿婆笑着敲他脑袋:“是原形毕露啦!”那一刻,突然觉得这习惯多像基因,一代代传下来,连错都错得一样可爱。

所以啊,别纠结到底是哪个朝代了,就像问汤圆是甜是咸,重要的是咬开那口,热乎的馅儿流出来时的满足感,灯谜也一样,管它起源于汉唐还是宋明,只要猜出来时那声“哦——”的恍然大悟,还有围在一起的笑声,就够啦。

不过下次要是穿越回古代,我倒想问问那些发明灯谜的人:你们当时是不是也像我一样,半夜躺在床上突然想到个绝妙谜面,激动得差点摔下床?或者喝多了酒,在灯笼上乱写,结果成了千年传统?

说到元宵节猜灯谜的起源,能不能追溯出个朝代来,听说好复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