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游戏攻略 > 正文

走进2025年科技守护下的我国首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诞生地

🌊第一次走进那片绿,是2025年某个潮湿的清晨,海南东寨港的潮水刚退,露出斑驳的泥滩,像块被海水啃过的巧克力蛋糕,我跟着护林员老陈踩进及膝的淤泥,鞋底瞬间被黏住,每走一步都像在和大地拔河。“小心招潮蟹洞。”他忽然指着我脚边一个硬币大的小孔——话音未落,一只火柴棍大的小螃蟹举着螯足从洞里探出头,触角抖得像在跳机械舞。

老陈是保护区第三代的“林二代”,他爸当年用竹竿在滩涂上插标记,他如今用无人机在屏幕上画电子围栏。“以前巡逻靠走,现在靠‘天眼’。”他掏出遥控器,一架带着“广东海洋大学红林智测”涂装的无人机腾空而起,镜头里立刻弹出红树林的高清影像:秋茄树的气生根像绿色血管,桐花树的叶片在晨光中泛着蜡光,而某片区域突然跳出橙色警示框——那是AI识别出的入侵物种互花米草。

“这玩意儿比人还精。”老陈指着屏幕上像狗尾巴草的植物,“涨潮时只露个尖,以前得等退潮才能发现。”现在无人机每天飞三次,算法模型能穿透潮水“看穿”泥下的根系,去年他们靠这个揪出了200多亩隐藏的互花米草,比人工排查快10倍。

🚁科技的味道在滩涂上随处可闻,土角村的渔民阿强现在多了个身份:传感器维护员,他带我们钻进红树林深处,指着一根插在泥里的银色金属杆:“这是土壤墒情传感器,能测盐度、湿度,数据直接传到保护区的大屏。”他老婆在滩涂上挖血蛤,贝壳堆里藏着个巴掌大的方盒子——那是鸟类声纹采集器,能识别出黑脸琵鹭的叫声。“以前觉得这些机器会赶走鱼虾,现在发现它们能帮我们算准什么时候退潮,血蛤长得最肥。”

最让我惊讶的是区块链溯源系统,老陈打开手机,扫了扫红树林边一块木牌上的二维码,立刻跳出这棵秋茄树的“身份证”:2023年4月15日由无人机播种,根系生长数据每小时更新,去年还“接待”过两只黑嘴鸥产卵。“现在连游客扔的垃圾都能溯源。”他指了指远处一个闪烁的红点,“那个无人机刚抓拍到有人扔塑料瓶,系统自动发警示到护林员手机。”

走进2025年科技守护下的我国首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诞生地

走进2025年科技守护下的我国首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诞生地

不过科技也不是万能的,有次无人机误把一群赶海的渔民当成入侵物种,差点触发警报;还有回传感器被涨潮冲歪了,数据乱跳了三天。“有时候觉得,我们和红树林都在适应新东西。”老陈蹲下来,用手轻轻拨开覆盖在红树苗上的互花米草残株,“就像这些小树,既要靠科技罩着,也得自己学会在泥里扎根。”

夕阳把红树林染成金红色时,阿强家的小孩举着无人机遥控器跑过来:“陈叔,我能飞飞吗?”老陈笑着把设备递过去,小孩笨拙地推着摇杆,无人机歪歪扭扭地升空,屏幕里突然弹出一只白鹭的特写——它正歪着头,和无人机对视。

“你看,”老陈拍拍裤腿的泥,“连鸟都开始习惯这些机器了。”潮水又悄悄漫上来,淹没了我们的脚印,却带不走那些在泥里闪烁的传感器,和空中盘旋的无人机投下的、越来越温柔的影子。

走进2025年科技守护下的我国首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诞生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