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启安全模式:强化网络防御体系,确保个人信息无忧流通
- 问答
- 2025-11-02 01:32:12
- 5
根据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官方指南》和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普及读本中的核心思想,开启安全模式,强化网络防御体系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,让个人信息在数字世界中更安全地流通:
个人层面:养成良好习惯,筑牢第一道防线
- 密码管理是基石:参考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”的建议,为每个重要账户(如支付、邮箱)设置独特且复杂的密码,避免使用生日、简单数字序列,定期更换密码,并考虑使用可靠的密码管理器。
- 软件更新不容忽视:正如“微软安全响应中心”频繁强调的,及时为操作系统、应用程序以及杀毒软件安装更新补丁,是堵住已知安全漏洞最有效的方法。
- 警惕网络钓鱼:根据“公安部刑侦局”发布的防骗提示,对来源不明的邮件、短信和链接保持高度警惕,不轻易点击可疑链接,不随意下载陌生附件,对于索要个人信息、转账汇款的要求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。
- 公共Wi-Fi慎使用:如“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”所提醒,尽量避免在公共Wi-Fi环境下进行网上交易或登录重要账户,若必须使用,可借助虚拟专用网络(VPN)来加密数据传输。
企业/机构层面:承担主体责任,构建信任环境
- 数据最小化原则: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明确规定,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,不得过度收集,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内部数据访问权限控制。
- 加强技术防护:依据“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”的指引,企业需部署防火墙、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,并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渗透测试,及时发现和修复系统脆弱性。
- 透明化与用户知情权:企业应按照法律要求,清晰明了地向用户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规则,明示处理目的、方式等,并取得个人同意,在发生数据泄露事件时,应依法及时告知用户并报告主管部门。
- 员工安全意识培训:内部员工是安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,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,提升员工识别和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,防止内部疏忽导致信息泄露。
国家与社会层面:完善治理,营造清朗空间
-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:持续健全以《网络安全法》、《数据安全法》、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为核心的法律体系,加大执法力度,严厉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网络违法犯罪活动。
-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:按照国家网信办的部署,加强对能源、交通、金融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,确保其稳定运行,防止因系统瘫痪导致大规模信息泄露或社会运行受阻。
- 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提升:通过“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”等常态化活动,广泛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和技能,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,形成维护网络安全的强大合力。
通过个人、企业、国家社会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,构建起坚实的网络防御体系,才能真正确保个人信息在流通中的安全与无忧。

本文由度秀梅于2025-11-02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aw.haoid.cn/wenda/53725.html
